日志

(转友人Yu Hong的见解)---当阿伦特遇到布留歇尔

热度 1已有 580 次阅读27-6-2010 16:17 |

 

   基本没有读过哲学书籍,在这方面基本可称为文盲,知道海德格尔的名字是去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讲述其与另一位哲学家胡塞尔几十年的恩恩怨怨。上个星期在《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上读到一篇文章《当阿伦特遇到海德格尔》,介绍阿伦特与海德格尔几十年从导师到情人到陌路再到友人的过程。
   海德格尔或许是本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论著《存在与时间》影响了许多现代的哲学家,是哲学界的经典。但我想讲的却不是这些,虽然他的哲学思想无人可以企及,但其为人却一直备受争议。对于我来说,我更认为做了他多年情人的阿伦特的在哲学界抑或哲学政治界的研究成果却更令人起敬。关于海德格尔与阿伦特几十年的纠缠,我认为他与阿伦特的爱情从一开始就不是对等的。阿伦特青春年华时遇上海德格尔,把自己低到了尘埃里,把她对他的崇拜变成了对他百依百顺的痴情,召之即来,呼之即去。而哈德格尔对于阿伦特的追求则致事业与家庭于不顾,显示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情和老到。而其在1933年加入纳粹党,更使他一生都背上了恶名。从这一点上来看,儿子所喜欢引述的邓布利多对哈利伯特所说的话:“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当阿伦特在巴黎遇到布留歇尔时对海德格尔还念念不忘。我比较喜欢一位叫三耳的网友这样讲述阿伦特与布留歇尔的爱情:
 “布留歇尔,一个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无产者,出生入死,**不离手,属于极左的斯巴达克斯,后来参加了德国**。布留歇尔写给阿伦特的信显得温暖却不滥情、聪明但不居高临下,尊重阿伦特的思想和独立、关心疼爱而不将她据为已有,从不事事一人说了算。他关切她精神的同时关切她的身体,不怕介入她生命的每一个角落。他以一种不着痕迹的、自然而然的方式,不由分说地担起对她的责任。在布留歇尔面前,阿伦特尽可以软弱、惶惶然而怵怵然。阿伦特到瑞典去看她母亲的时候,他写信告诉她,所有与她有关的事,对他都是重要的——她和母亲的关系,她的工作,她的饮食,她的休息,还有够不够暖和。他在信里一再催促汉娜为自己买一件暖和的冬天大衣,直到她不再坚持,并且真的买了。
 阿伦特是不愿也不敢将海德格尔与布留歇尔的为人及他们给她的爱作比较的。但几年过后,且生活在流亡中,她知道遇到布留歇尔以后,“我终于再不怕什么”。她经过了很长时间去适应这个感觉:她可以在爱的同时保有一个完全的、有尊严的、有全部独见的自我。这么多年,她以为在这两者之间,只能牺牲一个去换取另一个,因而一直处在内心矛盾之中。布留歇尔使她明白了,无论是爱情还是友谊,都不能拿自我来作交换。她说:“终于我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了。” 慢慢地她懂得了,爱情本身,无论含有多少**与欲念,如果与真实的生活分离,仅仅建立在性冲动以及弄权之上,都是有破坏力的。在海德格尔身上,她感觉自己的情形至少是这样。阿伦特终于找到了她灵魂的伴侣和安全停泊的港湾——布留歇尔。”
 虽然阿伦特不愿将其与海德格尔与布留歇尔的爱来比较,但我愿意以通俗的眼光来看,与海德格尔的爱是阳春白雪,美丽却不长久;而与布留歇尔是柴米油盐,真实而永远。其实这两种爱情的比较经常出现在许多文学作品里,郝思佳总是认为自己爱着阿什莱,却不知道白瑞德才是她的真爱;现实中我一向认为中国最智慧美丽的女人林徽因选择梁思成而非徐志摩,我想定是她明白幸福源于爱情,爱情源于真心而非**。

评论 (0 个评论)

林家铺子 ID 287081

  • 等级
    五品知州
  • 积分
    10073
  • 威望
    14387
  • 积分
    3094 元
  • 体力
    837
  • 激情
    3474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小程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