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圈1】“新”加坡那座赤道旁会“结霜”的“旧”桥终究是“化”了!
今日狮城
1488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新加坡赤道旁有座“结霜”的桥???
好像是有一座结霜桥,由于这座桥的故事,有人还给新加坡老大寄去了冥通银行的专属货币!
这都起源于新加坡政府要“拆了”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桥”!
在新加坡拍双溪路(Sungei Road)靠近惹兰勿刹的那一段,即现在森林大厦附近,有个响当当的俗名叫“结霜桥”。
“结霜桥”俗名的由来,正是跟人造冰霜有关。
在战前(确实的年代一时难考),现在森林大厦附近的梧槽河畔,有一家规模很大的冰厂,那是新加坡市区一个重要的冰块供应处。据老前辈说,那家冰厂楼下是制冰并批发冰块,楼上让小贩冷藏海鲜。巴刹小贩、渔船、餐馆、卖冷饮的小贩,每天都要用到冰块。在电冰箱还不普遍的年代,许多行业要用冰块,得靠冰厂供应。
买回去的冰块要怎样防它很快融化呢?那时小贩普遍用的办法是将木屑涂满冰块。这种“原始保冻法”现在几乎看不到了。那为什么不叫结冰桥而叫结霜桥?原来这个“霜”字是按闽潮方言来念的。“霜”念为seng(音僧),指的是就是冰,结霜桥意思就是结冰桥。
提起结霜桥,上了年纪的新加坡人首先想到的也许不是那家冰厂,而是冰厂附近的一个规模很大的旧货市场,那里曾是新加坡最大的“跳蚤市场”,也是穷人的超级市场。在结霜桥最昌盛的五六十年代,那里的旧货地摊少说也有一两百个。
买不起新货的穷人,可以到那里拣别人丢弃、但还勉强可用的各种用具。
结霜桥跳蚤市场,右边的旧店屋已经被拆除。那里还有好多个为人缝制帐篷的摊子,以及卖小五金的小店。所以,那是建筑工人、木器师傅常去的地方。
有收藏癖但常常钱不够用的人,往往节衣省吃,凑点钱到结霜桥去“寻宝”。
最妙的是,那时好多搞戏剧的人,每到要筹备演出时,往往爱到结霜桥去找道具(主要是手头道具),如烟壶、水烟管、烟枪(抽[关键词屏蔽]用的)、手杖、旧式台灯、上发条的唱机等等。
到70年代,政府要清理整顿路边摊贩,结霜桥的路边旧货市场基本上消失,一些经济能力较强的小贩就从路边转入店屋。但老一辈市民仍十分怀念逛路边旧货摊的年代,觉得那种情趣是到店里头买东西没法取代的。
结霜桥有这样一个笑话:
有人开车到结霜桥购物,想给车子买个轮毂罩(hubcap)。这时,有个小男孩跑前来说:“先生,您要买轮毂罩,是吗?没问题,请稍等。”
车主等了一会儿,没想到孩子真的带着轮毂罩回来了,只要价两块钱。
“太划算了!”车主一边自叹捡到宝,一边走回停放在不远处的车子。
这时,他才发现车子的另一个轮毂罩不翼而飞。而手中握着的轮毂罩,正是从自己的车子摘下的。
50年代的结霜桥,以转卖赃物而“闻名遐迩”。
1950年,两名男子存放在电单车储物箱总值21元的两件泳裤失窃,他们二话不说便直奔结霜桥,在半小时内擒获小偷。
当时,审理案件的法官,为结霜桥跳蚤市场取了个贴切的名字——“贼市”或“小偷市场”(Thieves Market)。
时至今日,虽然已不像过往那么猖獗,结霜桥依然不时传出有人收取诸如二手脚踏车等贼赃转卖的事。
采访过程中,问到货品从何而来,多数摊主都答说“捐来的”,要不就是“人家送的”。
但不时遇到一些摊贩婉拒记者拍摊位,或要求只能拍摄某些货品,另一些不能上镜。
贼市难驯,但也有人独爱这股乱象,这是一个从不试图伪装自己的地方,充斥着柴米油盐的烦扰。不堪重压者,难免得向生活低头。
然而,对于这个充满着新加坡人回忆的桥,终将要走向历史。
新加坡六个政府部门与机构于2017年2月14日发出联合文告,宣布双溪路跳蚤市场必须为住宅与商业发展让路。
而冥通银行的专属货币也出自此事!
前天,就是7月10日,结霜桥旧货市场走进最后一天,超过70名摊贩从来临星期六(15日)起改在黄金大厦6楼露天停车场重新开业。
之前获国家环境局安排在小贩中心摊位继续做生意的旧货摊贩,但搬迁后的生意惨淡,很多小贩因此考虑放弃摊位,转到黄金大厦开档。
目前的双溪路旧货市场因政府征用土地以发展公共住宅。
目前,接洽的约200名摊贩中,60多名已获得政府援助,当中29名成功在附近的牛车水大厦小贩中心及黄金熟食中心租下摊位继续营业,另有16人获安排在跳蚤市场开档。其余摊贩表示不需要政府的援助,或选择在市场正式关闭后再决定如何打算。
新场地每个摊位的固定面积约1.3米长、2.6米宽,租金是每日5元,非商联会会员则付10元。除了旧货摊贩,还将招募年轻艺术家,摆摊售卖手工艺品或画作等,或提供街头表演。
搬迁后的小贩们和旧货们会怎么,只能靠时间来检验。
最后,看一眼这座“桥”曾经的繁华吧!
对于这座拆迁的“桥”,你怎么看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