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新加坡华源会王泉成会长作为首位新加坡籍海外华人受邀列席中国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为政协、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的统一战线组织、“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主要载体和实践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政治协商和咨询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之一。 新加坡素以多民族、多种族和谐共处而著称。而占比过半的华裔移民一直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华源会创立于2001年,是聚集、服务、成就新一代华裔移民的非盈利社团组织。自成立至今,逐渐发展壮大,会员来自科研、商贸、媒体、文化产业、服务业、生产加工等领域,人数逾 6000 余人。他们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用勤恳努力开创异域国度的新天地,为新加坡经济、文化、 社会的发展做出着积极贡献。 一直以来,华源会以“协助会员更好地融入新加坡多元种族社会,促进会员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促进会员与其他社团的友谊及交流;通过各类活动丰富会员及家人的业余生活;促进新加坡与全球的商贸往来,帮助会 员联系与发展新加坡与全球的商贸平台”为宗旨,展开多项精彩有意义的活动,成为新加坡当地各项民众参与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月25日,在接待中国侨联演出队的晚宴上,华源会会长王泉成激动地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好消息:王泉成会长作为首名新加坡籍海外华人,受邀列席中国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记者有幸在王泉成会长列席中国政协会议前对其进行简单采访,当中内容提及到: l 中国的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升,对于新加坡华人有无积极意义 l 中国新一代领导人领导中国开启新征程,有什么期待? l 中国的崛起对新加坡华人是否产生影响,为何要抓住机遇? 具体谈话内容如下: 记者采访:王会长,请问您去北京前,我们能做个专访吗? 王泉成先生:对不起,我今天已经到厦门了 记者采访:那能微信回答几个问题吗 王泉成先生:可以 记者采访:先麻烦王会长简单谈一下,是何时接到列席政协会议的邀请的,受到邀请心情如何,对两会有何期待?还有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升,对于新加坡华人有无积极意义,对于中国新一代领导人领导中国开启新征程,有什么期待?中国的崛起对新加坡华人是否产生影响,为何要抓住机遇? 王泉成先生:我是2018年1月25号接到邀请列席全国两会,当时心情很激动,因为新加坡的华侨华人很少有这种机会,这也是中国政府给海外华人的最高荣耀!两会的召开,将让我更加了解国内的形式,以习主席为首的新一代领导人如何推行"依法治国"的理念,会议结束后将好好的传达给新加坡华源会6千多名会员。 中国的崛起,对少数新加坡人来说还感到担忧,因为他们不是很了解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超能力治国与大国崛起的决心,这些人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中国,才有机会跟着这趟顺风车。 新加坡跟中国一路来关系密切,新加坡在中国的投资也是名列第一,从人才交流方面,新加坡也为中国培训了三万多人,这些优势是其它国家没有的,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加坡人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如果还在犹豫不决,大钱都被其它国家赚走了。 记者采访:收到,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的答复,您几号从厦门去北京? 王泉成先生:一号 记者采访:好的,谢谢! 关于王泉成 王泉成1967年出生于福建安溪县魁斗镇蓬庭村,父亲在他未成年时便撒手人寰,他们10个兄妹靠母亲打短工拉扯长大。小小年纪,王泉成就尝遍了生活的苦涩与艰辛。 寒门子弟,志存高远闯南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87年,高中毕业的他揣着20元人民币,揣着振兴家族的希望,只身一人远赴重洋,到新加坡谋生。 “除了20元钱,我还能带走的就是一副年轻、能吃得下世界上所有苦的身体,一颗不畏艰险的心,和年迈母亲期盼的目光。”说起20多年前背井离乡的那一幕,王泉成无限感慨。 他坦言,那个时候,有机会走出去是一个机遇,更重要的是闽南人浸润在血液里的肯吃苦、不服输、敢拼搏的基因,在每个困难时刻,都提醒他要珍惜机会,要奋力前行,要不负重望…… 创业岛国,吃苦耐劳露头角 初生牛犊不怕虎。尽管严峻的现实与他想象中的遍地黄金相去甚远,王泉成仍怀着巨大的热情拥抱那个并不太待见他的新国度。 他成了一家建筑工地的小工,每日过最简朴的日子,干最繁重的体力活。实在撑不住的时候,他跑去找老板,要求换个岗位。 老板斜他一眼,反问:“除了这个,你还能干什么呢?”他顿时愣住了:是啊,我还能干什么?没学问,没技术,没资金,真的没有提要求的资本啊! 我不要一辈子做工地的小工!要强的王泉成暗自下定决心。白天,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很快就将工程需要的各项技术指标、各种技术要点摸得一清二楚;夜晚,在强体力劳作14个小时以后,他还坚持到夜校补习3小时的英文,提升自己的素养。渐渐地,他在工人中崭露头角,职位也一路升迁。干了3年管理职位后,王泉成积攒了不少人脉和经验,也有了平生第一笔积蓄。 恰在这时,广交朋友的他得到了一个重要信息:一家公司正需要一支工程队。王泉成缺少资金、缺少经验、缺少很多成功的要素,但他不乏勇气。他鼓动一个亲戚合伙注册了公司,并在朋友的帮助下中标,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 首战告捷,高兴劲儿还没有缓过来,他就发现,他的公司“福利”色彩太浓,专业人员太少,完全不具备“作战”能力了……王泉成感觉被架空了。这不是他想象中的创业,他不想自己被羁绊、被束缚。于是,忍痛撤退,单独组建了另一家公司。 精明强干,加上吃苦耐劳,王泉成的事业风生水起,“生意最好的时候,新加坡到处都是我公司施工的工地。”他踌躇满志,要将事业推向更高的山峰。 择优转型,高歌猛进谱新篇 1997年,金融风波席卷亚洲。王泉成审时度势,毅然决定把事业的重点转向中国大陆。随后,他在国内成立了房地产公司,准备在地产界大干一场,他还在家乡(泉州市)安溪(县)投巨资修建了安溪明园大酒店。 在地产领域做得红红火火的时候,一次与中国内地友人的聚餐,改变了王泉成的事业轨迹。 那天,朋友小聚,王泉成发现当地餐馆很难见到活海鲜,餐馆老板解释说,吃海鲜要靠冷冻空运,成本很高,销路不佳。 身为中国人,他知道国人对美食的追求,更了解国人对餐桌安全的隐忧,他像一个敏感的猎人,从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机。一直以来,王泉成的信条都是“市场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他的经验告诉他,任何时候,抓住市场,就是抓住了机会,是迈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雷厉风行的王泉成马上行动,联系了澳大利亚绿色基金,商谈引进高科技养殖深海鱼的设备和技术事宜。很快,由王泉成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年产值可达30亿元的再循环水养殖深海鱼项目落户福建漳州诏安世青会海外青年产业园内。该项目被列为2014年福建省重点项目,也是诏安至今为止引进的最大的侨资项目。今年1月9日,王泉成在诏安举行了项目综合大楼落成典礼暨项目投产仪式,成为该园区首个正式投产的项目。他信心满满:第一期项目年产500吨鲜鱼,今年年底,大家就可以在诏安买到新鲜、实惠的石斑鱼、尖嘴鲈、龙虾、老虎虾等深海美食了! 下一步,他还计划到四川成都考察、开厂,“预计投资35亿元人民币,优先满足成都人对高档海鲜的需求,再辐射四川各地及重庆市场。” 创立社团,服务大众孚众望 事业成功之后,王泉成看到一些新来的华人为融入新加坡走了很多弯路。他萌生了成立华社组织,帮助中国新移民尽快融入新加坡社会、帮助会员连续发展的念头。 经过两年多的酝酿,2001年5月7日,由来自中国各地的新一代移民组成的非盈利社团组织——中国新移民总会(简称华源会)在新加坡成立。王泉成被推举为首届会长。华源会成立以来,团结联络了大批新移民。如今,华源会有会员逾6000人,荟萃各行精英,其中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从中国移民至新加坡定居的专业人士。华源会已经成为新加坡新移民中最具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社团之一。王泉成也以业显功高、深孚众望蝉联历届会长。 华源会作为新移民社团,以协助新移民更好地融入新加坡多元种族社会、促进会员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促进新加坡和中国两地商贸往来为己任,设立会员组、公关活动策划组、艺术团、文化教育组、贸易组等8个职能工作小组,为会员提供个性化、细致入微的服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移民可能遇到困难的一些政府部门,华源会派出12名义工,现场提供专业指导,为新移民排忧解难办实事。 华源会自成立以来,已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包括与《联合早报》等机构联办“第四届全国华语演讲比赛”;为陪读妈妈主办“免费英语学习班”;参与“环球华商论坛”等本地大型商贸活动;接待来自中国各省市的访问团;组团参与海外商贸活动等。在帮助新移民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促进新移民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新中两国友好与合作交流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有为才有位。正因此,华源会逐渐得到了新加坡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新加坡政要多次在各种重要场合对该会给予高度评价:在庆祝华源会成立1周年晚宴上,时任新加坡副总理李显龙赞扬华源会与“其它宗乡会馆及社群紧密合作,协助会员了解和融入新加坡独特、和谐的多元种族社会”;在成立5周年晚会上,新加坡教育部兼人力部政务部长颜金勇对华源会自成立以来为帮助中国新移民融入新加坡社会所作的努力表示赞赏;在成立10周年庆典上,新加坡社区发展、青年和体育部长维文盛赞华源会为发展更加密切的新中两国关系和加强两国的商务往来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也为新加坡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融合作出了贡献…… 新加坡华源会还联合陈嘉庚国际学会举办了两届“新移民杰出贡献奖”,在新加坡新移民中产生巨大影响,提升了华人新移民在新加坡各种族中的地位和声望。 铁胆豪情,仗义执言有担当 在其位要谋其政。王泉成当会长,可不是弄个头衔玩玩儿的。他认真履行职责,引领会员共同进步,保护他们正当权益,尤其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深得会员和华人新移民的拥戴。 2012年,一名中国四川籍男子驾驶限量版法拉利跑车凌晨在新加坡市区超速闯红灯,与一辆出租车相撞,法拉利车主及出租车内的两人身亡。法拉利车主在新加坡从事金融行业,正申请永久居留权。 富豪、闯红灯、价值180万新加坡元的法拉利限量版跑车……事件发酵后,引发新加坡部分民众的排外情绪,不少社会团体抨击政府移民政策。网上更是群情汹涌,有网民甚至大骂法拉利车主死有余辜。 那段时间,很多华人新移民都莫名成了代罪羔羊,受到很多不公正待遇。王泉成拍案而起,在新加坡记者采访他对事件的看法时,谴责舆论以偏概全、小题大做一边倒,把所有中国人都骂得一文不值,忽视了华人新移民在建设新加坡中付出的艰辛汗水、作出的重大贡献,是对华人新移民的极大侮辱,希望全体新加坡人都能正视华人新移民,客观公正地评价新移民,并给予他们应得的理解与尊重。 其实,在没有成为华源会会长之前,王泉成就显露出他有胆识、勇担当的领导人特质。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名新加坡富二代到北京旅游时与一名内地女子坠入情网,与该女子相爱结婚后,女子移民新加坡。未料,一段时间后婚姻触礁,两人对簿公堂……在新加坡,离婚后女方要求赡养费本是件再寻常不过的事,但由于女方的中国背景,媒体大肆抹黑,骂她是“小龙女”(含“风尘女子”之意),说她暗藏机心,结婚就是为了瓜分财产的……一时间,中国新移民整体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尖浪口,遭到新加坡其他种族的一致贬损。尤其是来自中国的年轻女性,背负着“骗钱”、“不择手段”等沉重的十字架,举步维艰,受尽委屈。王泉成义愤填膺,挺身而出,要求新加坡媒体抛掉有色眼镜,摒除陈旧偏见,公正对待每一个为了理想奔波在新加坡各地的华人新移民,正视他们为新加坡发展所做的努力,正面宣传华人新移民对新加坡的贡献……他义正词严的抗议得到新加坡媒体的重视,《联合早报》后来还专门开辟专栏,介绍华人新移民在各行各业为建设新加坡作出的贡献。 回馈社会,情深意长两不忘 从20元人民币起家,到如今家大业大,身价不菲,王泉成的创业路并不平坦,但他坚信,“人要有感恩之心”,钱财“取之社会,用于社会”,天经地义。在回馈社会方面,王泉成从不吝于金钱,而且,对祖籍国、住在国一样珍爱,在危难时刻,在需要他的时候,总能看到他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他捐助新加坡、中国公益事业涵盖教育、交通、卫生等领域,总金额超过2000万元人民币。 在新加坡,他热心参加慈善事业,多次捐款帮助新加坡篮球总会,组织华源艺术团为同济医院义演筹集科研经费……为新加坡的公益事业发挥他的光和热。 新家有恩,旧地有情。在中国,他满腔热情,安溪第三实验小学“泉成教学楼”及教育基金会、安溪一中“王泉成教育基金会”、蓬庭小学“泉成教育基金会”、安溪特教学校、蓬庭幼儿园、老年人活动中心,修桥、铺路、建祖祠都有他慷慨的捐助。他还为厦门大学邓子基教育基金捐款;捐资重修大岩山清风洞,给家乡添胜景;为甘肃积石山自治县捐建一所希望小学……王泉成以他绵薄之力,为家乡、为祖籍国的发展尽心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