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因为,可可西里的故事难以诉说,只有真正走过的人才能体会!”——陆川</P>
<P>
陆川,何许人也?喜欢电影的朋友可能知道,他拍过<寻枪>.我一直觉得那并不是一部十分成功的电影,尽管有悬念,有故事,还有姜文等大腕的加盟,我只能说那电影看上去很酷.凭此片,陆川成为大陆几个年轻的新锐导演之一.但对于不看电影的人来说,他的名气还远不如他玩文字的父亲陆天明还有姑姑陆星有号.</P>
<P>很早就知道陆川张罗着一部名为<可可西里>的片子,前天看电影频道上此片的创作人员谈论此片,看片会后,据说陆川哭了,想知道是不是做秀,于是到网上看看这片子到底如何.</P>
<P>看完之后,如果用两个字形容感受,我想我和很多人一样,会选择:震撼.
如果让我再用两个字概括这部电影的风格,我想用:冷峻.
这是部记实风格的故事片,淡化了戏剧成分后以客观,克制,冷静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群巡逻队员以及盗猎者还有藏羚羊真实生存状态的的电影.</P>
<P>在这部电影中,故事并不曲折,也不见刻意的煽情,但你的内心无法无动于衷于那荒原上成百具成百具的被剥皮后藏羚羊的历历白骨.</P>
<P>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长江的主要源区之一。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也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一位地质学家说,你踏在可可西里的某一个足印,很有可能是地球诞生以来踏在那里的第一个足印.这里气候恶劣,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在这样的原生状态下,臧羚羊是优势种群,它们成群的跳跃于宽广的地平线上,以优美的身姿演绎着生命的顽强.如果没有人类的侵扰,它和众多的高原动物一样,将成千上万年的继续安静的生存着.然而,当它贵如黄金的绒毛出现是欧美贵富的披肩上,它那上百万的种群却面临灭绝的危险.</P>
<P>1985年起,在可可西里广袤的原野,在雪山和蓝天的映衬下,这里开始了盗猎者的野蛮和肮脏的杀戮.金钱的诱惑和生存的艰难吸引着成百上千的盗猎者。</P>
<P>1993年,可可西里成立了一支自发的自然保护队,他们的成员有藏族也有汉族.无论是盗猎还是反盗猎,在着原始的荒原,和被屠戮的臧羚羊一样,面临的都是绝境中生存的挣扎.因此这部电影,不应该归为单纯的环保题材,它更关注的是人,它要告诉人们的是,在公元1993_1996,在可可西里,曾经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没有资金,没有足够的武器,他们用生命捍卫着一片原始土地的安宁,他们有着最朴素的信仰,那就是对生命的尊重.</P>
<P>尽管不是刻意的环保主题,但电影中不可能不表达陆川关于环保的思考,除了那些盗猎的组织者,大多数盗猎者其实也是普通人,他们因为贫穷而面临生存问题,于是他们如饥饿的狼一样猎杀臧羚羊,为了生存,他们凶残.</P>
<P>环保,也许只是个各种生命群体生存竞争以及和谐相处的问题.所以,在这部电影里,你看到的不是一个正义与邪恶的审判,而是一个这样的背景下发人深省的提议.所以,电影客观的记录发生在可可西里的一幕幕,生存与死亡,原始与文明,生命和自然………………</P>
<P>我想说,这是部很有质感的电影,同《十面埋伏》相比,它没有明星,没有噱头,但它的确如陆川所说,它更有力量。作为一部没有商业色彩的电影,我觉得它虽然没有强调故事,但是,他朴素的画面给人的视觉冲击却在华丽的《十面埋伏》之上,与之相比,《十面埋伏》真的成了老张给观众设下的一个埋伏,让你只有大喊上当份。在这点上,陆川低调的《可可西里》无疑更让人尊敬。</P>
<P>更让人觉得郁闷的是结局```</P>
<P>枪杀之后的沉默 使人感觉到了正义的渺小``</P>
<P>但是想想,为什么会是那样的结局? 群众的愚昧和胆怯`政府的莫不关心`````````````````</P>
<P>影片最后的字母很搞小"1996年记者回到北京之后,写出了震惊世界的报道,1997年 中国政府成立可可西里保护区`第一支可可西里森林公安成立,原自愿巡逻队解散"</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