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共 1707 个

本地姜 LV7

发表于 17-10-2006 14: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legilimens</i>在2006-10-17 12:50:00的发言:</b><br/><p>所以我准备从给儿子讲三国演义、岳飞传之类的故事入手了,备选教材还有《射雕英雄传》[em02]</p></div><p>听听易中天论《三国志》也很不错,要不然到《哲学人生》版读读老猫发的《中华经典导读》还可以,一些网友(如马华卿、雁归来兮等)在《美丽版》的精华主题也都不错,对你儿子也会有帮助。</p>[em0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7 14:07:29编辑过]

legilimens LV15

发表于 17-10-2006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p>哇![em02]</p><p>谢谢大猫!</p>

yibei LV15

发表于 17-10-2006 14: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legilimens</i>在2006-10-17 1:23:00的发言:</b><br/><p>不会吧!他不才念了一年吗?[em06][em06][em06][em06][em06]</p><p>我儿子现在k2,还天天缠着我要回国念不用英文的学校呢,难道一年以后也会不爱华文了?</p>[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em06]</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逍遥居士</i>在2006-10-17 11:11:00的发言:</b><br/>对开始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华文毕竟只是一门功课,其他的科目都是英文教材英文讲解,自然对英文接触多容易接受。孩子阅读英文书籍时很多时候即便遇到生字词,也可按音节拼出读音,同时根据上下文理解意思;而看华文书时,没有一定的字词量,很难抓住意思,慢慢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从而就渐渐远离华文,虽然华语讲起来不会有什么障碍。作为家长,注意到这些问题,尽量避免,应该不会太过严重。[em07]</div><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nbsp;</b></div><p>居士都说到点子上了。</p><p>我的孩子在新也上了一年出头的幼儿园,刚上小一的时候还不能完全听懂老师说的话,所以整个学年都在英语这科下功夫,数学和华文只能暂时放下不管,加上学校分回的杂志和借回的图书都简明易懂,到下半学年孩子差不多都能自己阅读,也能依自己的意思写些小字条,对英文自然而然感兴趣了,学华文反而没有那个环境,看一小段文字要不停的拼拼音,字又难写,阅读和书写的兴趣也谈不上了。</p><p></p>

legilimens LV15

发表于 21-10-2006 17: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gilimens 于 12-7-2011 17:28 编辑

一早出门到西单赴同学的约会。

西单人真多啊!乌泱乌泱的。人声车声吵得要命,在新加坡呆时间久了,回来可真不适应,头都有些疼。

西单也是大工地,好多区域被圈起来盖房。

好不容易找到了那家川菜馆。进去一看店面很大,装潢精致,环境优雅,感觉真舒服啊!

见到了几个阔别多年的老同学。大家居然没怎么变!毕业十多年了,当年的好友现在感觉还是那么亲切。

不过话匣子打开后,我们就发现大家都不再有当年那种"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气魄了。话题集中在房子、票子、孩子、位子上。

想当年大家都拼命往三甲医院钻,而现在,在座的四个人里,留在著名大医院的那位显得最疲惫,更别提另一位原定要来的协和医院的朋友还被临时抓去值班了。

大医院病人多工作量大,她们不仅休不了应有的假期,连下夜班都走不了,精力、体力长期透支。学术压力也特别大,在那些医院里博士甚至博士后都一抓一大把,硕士算是基本学历,偶有几个本科生无不勤奋学习,大家差不多都要拿到博士才能踏实地喘口气。

相比这些付出,她们的收入却差强人意。医生的收入虽然在社会上算比较高的,却远不如国外的医生那么好,和他们的付出更是不成比例。

而另外两位在区级医院和职工医院的朋友则要轻松、滋润得多。收入差距不很大,工作量却小不少。学术压力也小,而且已经开始用轻松的口吻讨论提副高的问题了。在大医院的那位没这么好命,她上面还压着几拨儿,医院的名额又很有限,她只怕还要奋斗几年。

现在回想起当年工作分配的情景,那些没能留在三甲大医院的同学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不过说到底,医生,至少是女医生的收入都很不理想。(我没和男同学们联系,了解不多,不过估计不会太乐观。他们也就提职快一点。我已知有两个男生都已做一年副高了。)她们住的都是先生的房子,又小又旧。说到买房子,异口同声地说"太贵!"并且抱怨外地有钱人太多,把北京的房价都抬起来了。

唉,我再次庆幸自已早早脱离了这行。当初离开医院主要是因为心太软,看不得人生病,更看不得人死亡,可医院哪有不死人的?我对那些病人和家属的痛苦都感同身受,工作两年,心情一直很压抑,觉得人太脆弱了。后来就跳出来下海从商,虽然也不是很喜欢,但至少挣的钱买了一套房,一辆车。因祸得福啊!

大家畅快地聊了四个小时,有人要去值夜班,不得不分手了。水足饭饱一结帐,才知道有鱼有肉的满满一桌,才两百出头!同样的东西在新加坡40新元可拿不下,更别提那装修别致的小包间,周到细心的服务和美味可口的菜肴了。还是祖国好啊!

和朋友分手,我决定去西单图书大厦看看,那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地儿大,书多,品种全。刚进门我就后悔了,人那叫一个多啊!我完全是掉进了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走到哪儿都和别人心连心——个个儿挤得前心贴后心。

当机立断,马上撤退!以后节假日不能来这儿。

有那么多人爱学习,中国有希望啊!

andywin LV6

发表于 21-10-2006 18: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楼主写的很真实的故事,我一般是潜水的,但是看到这么好的文章,一定要出来支持一下,希望楼主能够继续坚持写下去,不要在乎一些人的攻击性的言语~

蓝山清风 LV4

发表于 22-10-2006 2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亲爱的楼主,每次我都来看你的文章是否有更新.</p><p>来新加坡之前,我特意去了趟北京,那是我们的首都啊.</p><p>到了那里,站在天安门广场的时候,自豪,激动,小时候唱的歌儿虽然是孩子唱的,但是那么自然的涌上心头:</p><p>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是我家...</p><p>看着那雄姿英发的卫士,我不禁跟着他们走了好几圈,站得真直,那么的有纪律,走路那么有力度.</p><p>对北京的感受就是那么的激动和自豪,我想那是作为祖国儿女由衷的感受.</p><p>其他客观的感受就是:</p><p>1&gt; 服务行业比南方差很多,南方受香港影响很大,服务业从业人员态度积极,动作快,可是北京那个不急不慢劲(从酒店前台看出来的,也许片面了点),而且就是很多都是人工,比如汽车卖票员,还有居然连地铁都是人工检票,你说是因为人多,所以担心机器没那么快,我相反认为,机器化会提高效率,也许是因为一下子全部自动化,很多人面临下岗.老实说,我有时还听不懂北京话,这让我很沮丧,我多少算是个受了教育的人,却到了自己的首都,还听不懂话.</p><p>2&gt; 北方给我的感觉是,也许真的是缺水,当时我是凌晨抵达北京的,空气里竟然有微微的尿臊味,我绝对不是诋毁北京,是不止我一个人闻到了.</p><p>乍从广州到北京还真不习惯呢,因为南北是各有特色的.我还是比较习惯南方,呵呵.</p><p>还有很多的感受,就是北京真大,不算很塞车,(也许我没赶上,毕竟呆的时间短),但是路上费的时间挺长的,所以应该大力加速地铁建设.哈哈,妇人之见.还有就是很多地方修路,修楼.呵呵.</p><p>我很想带我的老公去,因为站在自己的首都,肯定很自豪.</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22 23:12:42编辑过]

legilimens LV15

发表于 23-10-2006 19: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蓝山太可爱了!</p><p>可能因为从小在那座城市生长,我对天安门都没感觉了[em04]</p><p>北京用人工的地方的确很多,也许就是给大家找口饭吃吧。</p><p>北京是个移民城市,真正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并不多,我感觉能有个10%就了不起了,而且不少是在郊区农村;剩下的,一半是我这样的第2、第3代移民,另一半就是出生以后才来的了。所以,北京绝对是全国人民的首都。</p><p>你说遇到听不懂的北京话,我猜可能有几种情况,一是其他北方省市的方言,这趟回家我就发现很多从业人员都变成了外地人(不是在北京出生的人),比如王府井、西单那些大商场的售货员,很多宾馆饭店的服务人员,甚至是很多出租司机,都是外地口音,让我生出了‘北京人都干吗去了?’的疑问。[em01];二是一些年轻人说的流行语,以冯小刚贺岁片的台词为代表,充分发挥北京侃爷之能事,南方人的确不太容易理解;三是正宗的北京土语,想必你一定是溜达到北京的胡同去了吧?能说那些话的人可越来越少了,听到这些土语的机会难得,要珍惜哦[em01]</p><p>北京绝对是个缺水的城市,沉重的人口负担快要把这座城市吸干了。</p><p>至于空气,北京的确是非常差的。我没有闻到臊味,但鼻子里时时充满着土味。几乎天天都是大风起兮尘飞扬。可这还真不是北京的错。北京的公共汽车用的都是天然气,绝对的清洁能源;所有的汽车每年进行环保检测,尾气排放都要符合欧II标准;大货车不能进五环;摩托车不能进市区;凡会引起污染的重工业一律迁走;所有建筑工地必须进行遮盖,不能露土;各单位门前三包实行绿化;市民们每年自发组织,自掏腰包,在北京周边义务植树,我儿子就已经参加过3次植树活动了,在京北亲手种了不下10棵树。</p><p>无奈,自然条件不好,没有南方的湿润,也没有充足的水源,又挨着内蒙的沙漠,时时要承受来自西部甚至是外蒙的沙尘暴,北京人做出的种种努力在老天爷面前实在是微不足道啊![em19]</p>

蓝山清风 LV4

发表于 23-10-2006 23: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所以在广州的时候,我的英国老师出的家庭作业是,如果你想广州有一个CHANGE,你最想是什么.</p><p>我说,最想把北京变来广州,呵呵,当时因为我还没到过北京,老师认为我的想象最WILD.</p><p>每个城市都有它特色...这样才有各自的魅力.</p>

yibei LV15

发表于 24-10-2006 0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在北京住过些日子,不大适应那里的气候和饮食,受不了那个冻,</p><p>当时物价便宜,景点的门票也便宜,生活过得也蛮开心的,</p><p>这几年在备奥运,变化一定很大。</p><p></p><p></p>

legilimens LV15

发表于 24-10-2006 17: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和yibei相反,我特别喜欢北京的冬天,可以滑冰,冻冰块自制冰雕,可以滑雪,在自家门前堆雪人……屋子里暖气热得只需要穿衬衫,冷就冷在路上,不过出门就坐车,所以这点儿冷也就能忍受了。</p><p>相比之下,我最怕上海的冬天。</p><p>那种湿冷的天气带来的是种彻骨的冻感。南方的房子没有暖气,只能用空调,但空调取暖效果不够理想,那种风吹久了还会让人头痛。那时我晚上都给儿子盖3床棉被,才能让他睡好。</p><p>有一天半夜,老公突然从睡梦中惊跳起来,窜进了儿子的房间。我睡得迷迷糊糊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老公回来告诉我,他睡梦中听到儿子叫了一声,感觉不对头,过去一看,果然大事不好!睡觉一向不安生的儿子不知何时头脚颠倒,一头扎进被子堆里出不来了,越挣扎缠得越紧,最可怕的是他并没醒,若这样过不了多久就可能因为二氧化碳过多而闷死。多亏他无意识中叫了一声,更多亏老公睡觉轻,警惕性高,跑过去拎着脚把他拽了出来。否则我们真可能因为南方的寒冷夜晚而失去宝贝儿子!这件事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是心有余悸啊。</p><p>后来我们买了电暖气放在他的床边,把被子减为2条,总算平安过了两个冬天。代价就是我每晚起来两三次检查、搬动儿子,防止他被烫伤或因为被褥盖住暖气而发生火灾。</p><p>我特别不能理解的是电暖气摸上去非常烫手,但放在11平米的小房间里却只有周围1尺以内的范围有些热乎气儿,不足以让整个房间暖和起来,取暖效率非常差。而北京的水暖气,同样大小的一组就足以让一间20多平米的房间全热起来,整间屋的温度都可以达到27、8度。这究竟是什么原理呢?</p><p>虽然北方的绝对温度比南方低得多,但说到抵御寒冷的能力,南方人却远远强于北方人。在北京,冬天穿得鼓鼓囊囊的都是北方人,南方人常常可以一件毛衣过一冬天。说到底,还是中国太大了,南北差异大得让人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感觉都完全不同。<br/></p><p></p><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