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国英:歧视河南人是政治不正确

mg LV5
2007-08-03 · 1029 阅读
<p style="TEXT-INDENT: 2em;"><b>党国英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b>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河南人总是遇到地域歧视问题。赵本山主演的电影《叶落归根》,里面有一位抢劫者(郭德纲饰),讲河南话。这引起了社会部分舆论的持续关注。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也许电影的主创人员是为了让这个片子显得生动,这自然是好的动机。但我们的现实是,部分国人的地域人群观念中已经对河南人有了明显的社会心理学所说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即有了一种多少带有敌意的认知成分,而片子让劫匪讲河南话,似乎便是对这种认知的迎合。 </p><p style="TEXT-INDENT: 2em;">这种现象的产生及它所遭受的批评,也是一种政治,一种精细的政治。电影创作大略可被看作是社会精英分子的活动,社会对他们不仅要有艺术水准的要求,还要他们有对政治的精细层面上把握的能力;从后面的标准看,《叶落归根》的主创人员是失败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政治不正确——如果我们把“政治”看作人们关于公共关系的基本观念以及处理公共关系的基本规则,那么,“政治”的内涵其实是很宽泛的,并不仅限于国家权力归属的意义。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普通大众“认知”他人时,会有多种多样的见识,这些见识会类别化成为概念,有的概念会成为刻板印象;受家庭、社会和激进政治家的影响,这种刻板印象常包含谬误。而一个社会对这种谬误的主导性的态度,是判定这个社会好与坏的标准之一。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社会心理学对“类”的认知和歧视行为的产生有一些成熟的、广泛被接受的看法。第一,人或人群之间的确是有差异的,但其中有的差异是可以变化的;第二,基于人群实际差异而产生的类别化概念有某种积极的方面,例如,它有利于人们对复杂的社会信息进行快速处理;第三,人群之间的差异一旦被概念化而形成刻板印象,往往会被放大,导致偏见的形成;第四,刻板印象与偏见常常成为消解社会和谐的因素。有一种“群体竞争”理论对此的解释,比较令人信服:人们之间总是要为更好的生活而竞争,在竞争中总会要结成共同体;为了凝聚共同体的力量,人们习惯于确立共同体的认知标准;这种习惯会延伸到其他领域,使人们广泛地依照不同尺度来划分人群。所以说,划分人群,设定自己的共同体归属,是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东西。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关于人群的刻板印象和偏见的确有加深社会鸿沟的危险;社会上被歧视的人群在条件合适的时候会施以反抗。即使没有这种反抗,它仍然在湮灭社会活力。例如,人们常常对老年人有刻板印象,而美国人的一项实验证明,以是否接受对老年人刻板印象为标准,将老年人分为两组,接受刻板印象的一组更容易发生痴呆等负性反应,而另一组则不容易发生。这说明刻板印象会促成荒谬和不公正的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屠杀,也利用了欧洲人对犹太人的刻板印象。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正因为这种消极后果的存在,在一个稳定的价值取向积极的社会,居社会主流地位的人群为了社会稳定会采取一种弥合社会鸿沟的政治态度。这样的态度一旦产生,通过政治工具也会弥散到更多的社会成员中去,于是便成为一种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意识形态。这是一种良好社会的标志。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拿美国社会为例,其实一般美国人的种族、民族分野的心理是很强烈的,但美国的政治精英们总是刻意避免在公共事务中提及这种分野。一些心理实验表明,很多美国人在公共场合会刻意表明自己的不偏不倚,尽管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有相反的心态。反观我们国家,大众对某些人群的刻板印象似乎相当泛滥,社会精英对此熟视无睹,甚至火上浇油,没有一点精细层面上的政治正确的觉悟,想来实在令人遗憾。 </p><p style="TEXT-INDENT: 2em;"></p><p style="TEXT-INDENT: 2em;">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不能有起码水准上的精细的政治正确?我看和基本的、简约的政治正确未能强有力地主导我们的社会有关。简约的政治正确涉及人们对自由、民主和社会公正的基本态度以及相关的政治架构的建立。几十年的户籍制度蛮横地将城市人和农村人分隔开来,在如此粗暴的人群分隔制度下,人们还能顾得上政治正确的精细化么?山西的奴隶工场在奴役劳工时敢于践踏基本的政治准则,湖南人与河南人的区别又有什么要紧?看来,在中国要产生精细化的政治正确需要一个社会前提,也需要一个相当艰难的社会变革过程。</p>
版块:
狮城水库
分类:
关注下面的标签,发现更多相似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回答|共 10 个

mg LV5

发表于 3-8-2007 0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租房
<p>河南是<a title="華夏文明"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è&#143;&macr;&aring;¤&#143;&aelig;&#150;&#135;&aelig;&#152;&#142;">华夏文明</a>的发祥地之一和<a title="北宋"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aring;&#140;&#151;&aring;&reg;&#139;">北宋</a>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之一。<a title="洛阳"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aelig;&acute;&#155;é&#152;&sup3;">洛阳</a>、<a title="开封"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aring;&frac14;?aring;°&#129;">开封</a>以及<a title="安阳"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aring;&reg;&#137;é&#152;&sup3;">安阳</a>都是著名的古都。河南在国务院颁布的三批99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占据了7个,与江苏、四川并列第一。<a title="商代"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aring;&#149;&#134;&auml;&raquo;&pound;">商代</a>在河南建都,后来迁到“殷”(<a title="安阳"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aring;&reg;&#137;é&#152;&sup3;">安阳</a>),以后许多朝代在<a title="洛阳"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aelig;&acute;&#155;é&#152;&sup3;">洛阳</a>建都。每当中国内乱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南是必争之地,“中国”的名称就来源于中心位于中原地带的国家。</p>

老曲 LV19

发表于 3-8-2007 0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ok

老曲 LV19

发表于 3-8-2007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正确就不正确吧

fenzi LV15

发表于 3-8-2007 08: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太长</p><p>不看</p>

mg LV5

发表于 3-8-2007 1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because&nbsp;a lot of chinese are getting bored and they want to find some fun from some stupid topic.

弯弯睫毛 LV9

发表于 3-8-2007 1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要歧视河南人??哈哈

就此一家 LV11

发表于 3-8-2007 1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有河南人吗

没人要没人理 LV4

发表于 3-8-2007 13: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strong><u>木秀于林,风必摧之</u></strong></p><p><em>河南人可以用这句话来自慰</em></p>

qiaqialove LV8

发表于 3-8-2007 20: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句话说:十个河南九个骗,还有一个在锻炼。如果河南人骗人的只是少数,会引来全国人民的声讨吗?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